一、說明
指句子成分之間的搭配不合語法,較常見的是主語和謂語搭配不當、動詞和賓語搭配不當等。
二、例子
我犯了一個荒謬。
- 句子中「荒謬」是形容詞,而「犯」是一個及物動詞,必須配上名詞。「荒謬」 是不能「犯」的,人只會犯上「錯誤」。
- 修改:我犯了一個錯誤。
三、評估:工作紙 網上練習
※ 修改病句
一、疑問代詞
二、疑問語氣詞
三、常見句式
1 不亦……乎
2 孰與…… / 與……孰……
常有以下四種用法:
一、用作代詞,表示領屬關係,大多用在名詞之前,可譯為「他/她/牠/它的」等。
二、用作人稱代詞,放在形容詞或動詞前,可譯為「他/她/牠/它」等。
三、用作指示代詞,可譯為「那/那些/其中的」等。
四、無實際意思,可以不譯
※ 評估:網上評估 工作紙
※ 現代漢語:詞類│詞性
常有以下三種用法:
一、表示人、事或物,可譯為「的人」、「的事」、「的物」(或簡化為「……的」
二、用在主語之後,起停頓、判斷、引出下文等作用,可以不譯。
三、與「似」、「若」、「如」等連用,可譯為「好像……似的」。
※ 評估:網上練習 工作紙
※ 現代漢語:詞類│詞性
常有以下四種用法:
一、用作助詞,放於句首作為「發語詞」,引出下文,不必語譯。
二、用於句末,表示感歎,可譯為「啊」、「呢」、「吧」等,或不語譯。
三、用於句末,表示疑問,可譯為「嗎」。
例子:子曰:「吾歌可 夫?」(司馬遷《史記 · 孔子世家》)
語譯:孔子說「我可以歌唱 嗎?」
四、用作代詞,相當於「彼」或「此」的意思,可譯為「這」、「那」、「這個」、「那個」、「他」、「她」等。
例子:予觀 夫 巴陵勝狀,在洞庭一湖。(范仲淹《岳陽樓記》)
語譯:我看 那 巴陵一帶,地形上最具特色的地方,都集中在洞庭這一個湖上。
※ 評估:網上練習 工作紙
※ 現代漢語:詞類│詞性
主要有五種用法:
一、作副詞,表示推測、判斷,可譯為「大概」。
二、作副詞,表示轉折,可譯為「卻」、 「則」。
三、作副詞,通「盍」,可譯為「為何」、 「怎麼」。
四、作連詞,連接上下文,用以說明原因,可譯為「原來是」。
五、作語氣詞,若作為句首語氣助詞,即發語詞,沒有實際意思,可不譯。
※ 評估:網上練習 工作紙
※ 現代漢語:詞類│詞性
主要有四種用法:
一、作介詞,介紹動作所涉及的對象,譯為「和」、「跟」、「同」。
二、作介詞,介紹比較的對象,譯為「跟……相比」。
三、作連詞,連接詞與詞,或短語與短語,可譯為「和」。
四、作語氣詞 ,通「歟」、可譯為「嗎」、「呢」、「啊」、「吧」等。
※ 評估:網上練習 工作紙
※ 現代漢語:詞類│詞性
常有兩種用法:
一、用作兼介詞,相當於「之於」,「之」指前面動詞的賓語,「於」介紹與動作或行為有關的處所或物件,可譯為「在」、「到」、「跟」、「向」等。
二、用作兼助詞,一般用在句末,相當於「之乎」。「之」指前面動詞的賓語,「乎」表示感歎或疑問語氣,可譯為「吧」、「呢」、「嗎」等。
※ 評估:網上練習 工作紙
※ 現代漢語:詞類│詞性
常有四種用法,分別是:
一、用作連詞,表示兩者並列,譯為「又」、「一邊……一邊……」。
二、用作連詞,表示程度遞進,譯為「而且」。
三、用作副詞,表示將要的意思。
四、用作副詞,表示姑且的意思。
※ 評估:網上練習 工作紙
※ 現代漢語:詞類│詞性
有兩種用法:
一、疑問副詞
譯作「怎麼」、「怎樣」、「豈」等
例子:兩兔傍地走, 安 能辨我是雄雌?(《木蘭辭》)
語譯:兩隻兔子挨傍著一起奔跑,怎麼 能夠分辨出哪隻是雄的,哪隻是雌的呢?
二、疑問代詞
譯作「甚麼」、「哪裡」等
例子:沛公 安 在(司記遷《史記 ‧ 項羽本紀》)
語譯:沛公在 哪裡 ?
※ 評估:網上練習 工作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