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有以下三種用法:
一、表示人、事或物,可譯為「的人」、「的事」、「的物」(或簡化為「……的」
- 例子:而外方優妓,歌吹覓錢 者,水陸有之,接踵承應。(田汝成《西湖清明節》)
- 語譯:至於外來演雜戲的藝人和歌女,和以唱歌奏樂謀生 的人,水上陸上都有,相繼侍候。
二、用在主語之後,起停頓、判斷、引出下文等作用,可以不譯。
- 例子:師 者,所以傳道、受業、解惑也。(韓愈《師說》)
- 語譯:老師,就是傳播真理、講授學業、解答疑惑的人。
三、與「似」、「若」、「如」等連用,可譯為「好像……似的」。
- 例子:(蔣氏)言之貌 若 甚戚 者。(柳宗元《捕蛇者說》)
- 語譯:(蔣氏)說出這話時表情 好像 很憂愁悲傷 似的。
※ 評估:網上練習 工作紙
※ 現代漢語:詞類│詞性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