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明報專訊】2017-06-18
著名大陸作家夏笳,四月來港出席首個美倫星際大會(Melon Conference),代表作《關妖精的瓶子》獲得中國科幻銀河獎最佳新人獎,是科幻圈裏「產量不高但人氣居高不下」的作家,同時是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副教授,本版專訪作家、教授夏笳,談創作緣起,談科學與文學,談夢想。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故事從一九九二年的夏天開始,一名叫王瑤的小女孩在大清早爬起來,趿上一雙塑膠涼鞋,一溜煙的跑到她的小玩伴楊青的家裏去,兩個小腦袋趴在小小的牀上看書,窗外陽光明媚、樹影斑駁,風在搖它的葉子,她們躺着,不說話就十分美好。「童話大王」鄭淵潔是她們的兒時偶像,她們總是分享彼此的藏書,如果看上同一套書,就各自央求父母一本兩本地買回來,直至成功湊合成一套。她們愛講故事,每天都把自己看過的各種怪力亂神、天馬行空的故事,讀給對方聽。她們愛畫漫畫,兩隻小手在純白的打印紙上塗鴉,快活地畫機器貓、花仙子、美少女戰士……轉個身來,二人倒是忙碌地「爬格子」,在那些印着紅綠格子的原稿紙上寫各種新奇有趣的小故事,她們合寫了一篇名叫《稀奇古怪國歷險記》的童話故事,後來被親戚推薦在名叫《延河》的雜誌上發表,之後獲獎了。
多年後,昔日的小女孩在此刻架着一副復古圓框眼鏡,穿上粉色的雪紡西裝外套,打扮得端莊好看,她擁有另一個明亮的名字——夏笳。夏,是她出生的季節,也是她最喜歡的季節;笳,胡笳,漢代著名琴家蔡文姬曾寫下著名長詩《胡笳十八拍》,是她鍾愛的中方樂器。夏笳回想起兒時一幕幕的回憶,驕傲地笑着說:「我第一個發表的小說是在八歲那年!」
通往另一世界的船票
夏笳說:「小孩在小時候大量閱讀的東西,往往會對其一生的閱讀趣味產生較大的影響。」「生病時,父母會在牀頭播放講故事的磁帶給我聽。」夜裏,夏笳聽着故事安穩地沉沉睡去。當小女孩再長大一點時,父母就把一張上面用馬克筆寫上「科幻小說」四個字的光盤交給她,她打開光碟,恍如開啓了一個神秘的寶箱,眼前是一堆閃閃發光的寶藏,等待她去發掘、探索。然後她花了一整個寒假,打開一個又一個作家名字的文件夾,阿西莫夫(Isaac Asimov)、海萊恩(Robert A. Heinlein)、倪匡、星河、楊平、王普康……狼吞虎嚥地閱讀着。
升上高中以後,她繼續創作,兒時和好友編故事的經歷訓練了她的想像力,她從此寫下更多不可思議的故事。「有時候是為了逃避現實的苦悶,才遁入科幻世界中。」一天,語文老師在黑板寫上一道作文題目:《假如××可以移植》,她的腦袋裏頃刻湧現了千百萬個詞語:愛情、記憶、星辰、時間、死亡、大海……「寫小說對我來說,最大的樂趣是自由,憑藉一桿筆一張紙去探索所有的可能性,而不用去管現實是什麼樣的。」在科幻世界裏,有着無限可能,她覺得沒有什麼是不能移植的。回家後,她坐到桌前奮筆疾書、一氣呵成地寫了八千字。題目是《假如夢可以移植》,「在這個故事裏,我把我的夢移植給了幾百年後的一個女孩,她生活在一個核戰之後滿目蒼涼的世界裏,那裏的人從不做夢, 女孩醒來之後號啕大哭,像狗一樣痛苦地在地上打滾,因為我的夢,是她一生中所見過最美麗的東西」。最後這篇作文撐爆了一本作文簿,她再用膠水在後面貼上六頁補充紙。小說《白鹿原》的開頭寫道:「白嘉軒後來引以為豪壯的是一生裏娶過七房女人。」夏笳也曾把那六頁作文紙,當做人生中最豪邁的瞬間。
第一次投稿,她把厚厚的一個牛皮紙信封寄到《科幻世界》雜誌編輯部,郵費很貴:「要八塊錢!」她激動地說。等待的日子總是讓人焦慮的,終於到了十二月的一個清晨,她抱着那個厚厚的一個牛皮紙信封,跑進教室,然後在眾人目光下,假裝若無其事地拆開了信封,內心其實激動不已,結果是一個月前寄出的幾篇小說,全遭退了回來。內面夾着兩張印着「審稿箋」的薄薄紙片,上面寫了編輯對作品的評價:「有兩位編輯看過我的小說,第一位是想用的,他對另一位編輯說『請扶持這位頗有才氣的作家』」。可惜,當稿子到達第二位編輯的手上時,卻因為達不到他的標準而不獲發表。她沒有因此氣餒,反而把紙片收起來,好好保管那些讚許和鼓勵的話語。現在的她,已經是《科幻世界》常駐作家,也和編輯部的人漸漸混熟了,她翻出當年那張陳舊泛黃的紙片,嘗試尋找手稿的主人,才發現當年那個拒絕她的編輯,現在竟已變成自己的好友,她對他說:「你看你差點就扼殺了像我這樣的一個天才,哈哈!」
第一次被退稿的回憶,至今依然歷歷在目,夏笳之後深刻地寫:「如果那時,有一位劇透之神正在四周徘徊,它一定會湊過來按着我的肩膀,在耳邊窸窸窣窣地悄聲低語:『記住這一刻吧,孩子,記住這一刻。它們將是你去往另一個世界的船票。』」
相信上帝擲骰子
決定論(Determinism),是一種哲學命題,認為每個事件的發生,包括人類的認知、舉止、決定和行動都是因為先前的事而有原因地發生,宇宙是像鐘表那樣機械地滴答運轉,每個瞬間都決定着下個瞬間的發條裝置。直到量子力學的出現,使科學家們相信他們發現了一種隨機性,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不認同,他說:「我確信上帝不會擲骰子。」這句話來自他對於量子力學的反應,當中的含義是:宇宙中沒有真正的隨機。夏笳相信上帝擲骰子,「科學有它的局限,有些東西是科學不能解釋的」她相信萬物有靈,相信隨機性。「天命超出了個人可以控制的範圍,人太渺小了,我不相信人可以計算命運,而且我也不喜歡那種『如果我能夠預測命運,我就能夠做出更好的選擇,獲得更多東西。』的想法。回憶過去時,我們可能會想,如果十年前我沒有跟那位男孩談戀愛,專注學業的話,我可能會過得更好。人生沒有這樣的選擇,每條路都有它的意義。」
「科幻不是為了預測未來,科幻作家寫了一百種對未來世界的想像,在他們有生之年可能就只有一種能實現在眼前。」正如夏笳在《九州.逆旅》上寫道:「其實路是有盡頭的,只是那時候,我們誰也看不到。」老百姓只關心今天的事,科幻作家卻總是想着明天會怎樣。科幻作家劉慈欣說過,「好的科幻小說,可以讓你在下班回家的路上,停下來抬頭望一眼星空」。夏笳認同這個說法,她解釋如果人的內心深處沒有一種對超驗的追求、對未知的好奇心和敬畏感,沒有一種面對星空不斷發問的衝動,那麽人類的文明注定會漸漸走向衰亡和枯竭,變成一團稀薄、冰冷、死氣沉沉的殘骸。她又在白紙上畫了一個圓形,筆尖在圓的中心停了下來,接着說:「有些文學我覺得是屬於common sence文學,你會覺得它說的每句都對,很有共鳴,但有一些文學你會發現它不斷突破你認知的邊界、顛覆你對世界的想像,對我來說它就是一篇有價值的文章,而很自然地它的市場就會少了,處於邊緣的位置上。」她在圓的邊界上打圈圈,續說:「科幻小說是最美妙的地方是把握了最先鋒的部分,科幻文學就是邊疆文學,它總是在探索邊界在哪裏。」在夏笳的科幻世界中,她拒絕畫地自囚,時常跨出圈子,在探索未知的過程中不斷增加對自我的理解,「這是成長的過程,也是生命的過程」。
美國哲學家丹尼爾.丹尼特(Daniel Clement Dennett)在其著作《意識的解釋》(Consciousness Explained)裏認為,人不過是一台有靈魂的機器,「到底人類那神秘的靈是什麼」?夏笳問,然而她心中沒有答案。近年流行討論有關人工智能的問題,夏笳在《心理遊戲》一文中,虛擬了一個名為《心理遊戲》的真人秀節目,這個節目最引發爭議的地方在於,每次正式開始之前,屏幕上會出現兩顆藥丸,一紅一藍,諮詢者必須從中挑一顆,分別代表兩位備選的諮詢師,一位是有行醫執照的專業心理醫師,另一位則由智能聊天軟件來扮演。她在開端寫道:「當機器人愈來愈具有人類的智能,你永遠不會知道,坐在你對面的是你的同類,或是一個按照程序運行卻無所不知的機器人。」每期節目播出之後,網上都會冒出一大堆爆料的帖子,抓住諮詢師的某些疑點來爭論。如果某位網友自稱是諮詢師的大學同學,並且上載聚會照片,下一秒就會有人跳出來,揭發照片中的造假痕迹,真假似乎撲朔迷離。
然而,到底機器人能不能勝任心理諮詢師的工作?雖然機器無法理解人類的情緒,但依然可以學習用某些方法來處理與情緒有關的問題,就好像不理解「什麼是詩」的機器依然可以寫出驚豔的作品。在文章裏,夏笳感慨地寫道:「我們或許會感到,自己作為人類的尊嚴感正不斷瓦解。我們會發現,在許多場合,人對於人來說其實都不是必需的。」太宰治說過:「生而為人,我很抱歉。」隨着人工智能成熟,人類未來會否失一席之位?有趣的是,牛津大學最近一項研究估計,當前美國就業市場中,有47%的職業在未來二十年內可能被電腦取代,研究同時列出十五種被取代的機率最低的工種,如牧師,機械人無法接手神職工作,因為他們不理解人類的信仰;又如護士,他們對病人的關懷、溫柔和情感支持是機械人無法輕易複製的。
未幾,夏笳又寫了一篇名為《晚安,憂鬱》的短篇小說,看過電影《模仿遊戲》(The Imitation Game)的人都應該知道,電腦之父艾倫.圖靈(Alan Turing)是在二戰中曾幫助盟軍破譯納粹德國的軍事密碼。夏笳也在策劃了一場「模仿遊戲」,講述圖靈與他編程的機器對話的故事,她寫:「在生命的最後歲月裏,艾倫.圖靈制造了一台能夠與人交談的機器,取名為『克里斯托弗』……沒有人真正見過這台機器,圖靈去世之後,留下的只有兩大箱他與克里斯托弗的對談紀錄。這些皺巴巴的紙頁被亂七八糟地堆放在一起,沒有順序,也沒有規律。所以一開始,人們很難從紙上天書一般的字符串中解讀出任何意義。」夏笳作為編故事的高手,騙倒不少朋友,她說:「我把稿子分享到微信的朋友圈去,不一會兒每個人都驚訝地問我真的嗎,令人哭笑不得。」作家以傳奇式的口脗來編故事,以假亂真:「麻省理工計算機專業的技術人員為了紀念艾倫.圖靈一百周年誕辰,決定向這一謎題發起挑戰……在此過程中,一位名叫瓊.紐曼的女生通過研究密文原稿發現,不同紙頁上的字母磨損方式存在微妙差別,這說明密文來自兩台不同的打字機。她由此提出一個大膽的猜想:這是一份聊天紀錄,艾倫.圖靈是在跟另一個對象通過密文交談。」
英國詩人約翰.多恩(John Donne)說過「沒有人是一座孤島」。誠然,每一個生命都渴望和這個世界擁抱,人卻總是孤獨的,這讓人想起另一套發人深省的電影——《觸不到的她》(Her),男主角西奧多(Theodore)在離婚後一直懼怕社交關係,在機玄巧合下遇上人工智能OS1系統莎曼(Samantha),她就好像真人一樣風趣幽默、懂得遷就用家,並製造驚喜,西奧多與她談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,然而,電腦系統忽略了愛情中的佔有慾,莎曼珊最後告訴西奧多,她與六百四十一位用家談戀愛,到末更選擇自我終結。人工智能的微妙之處在於,背後有一個計算方法可以模擬人的情緒,然而當人類與機器代碼交流愈趨完美,愈是感覺到一團化不開的寂寞,畢竟它可以隨時歸零,所有「情感」在重新設定後不留痕迹。
「稀飯科幻」的謎思
成名作《關妖精的瓶子》於二零零四年發表,翌年獲得年度中國科幻銀河獎最佳新人獎,故事中,物理學家麥克斯韋遇到了一隻服侍過諸多科學神人的妖精,他與前輩們一樣和妖精打賭,也一樣取得勝利,成為妖精的主人。「亞里士多德、伽利略、牛頓、哥白尼,幾乎我所知道的物理學家都在上面,齊全得可以編進百科全書了。」然而關於這篇小說的爭論此起彼伏,「妖精」這個超自然人物的存在,為故事帶來科幻童話的色彩,不免遭到一些界限意識很強烈的科幻迷所不容。素來,關於硬科幻和軟科幻之間的爭議長久不息,夏笳曾回應:「我的作品,既不是硬科幻,也不是軟科幻,而是『稀飯科幻』。」她解釋:「中國人根據米飯含水量的多少,稱其為『硬飯』或者『軟飯』,而『稀飯』則明顯比『軟飯』還要軟許多。『稀飯科幻』意思是由於故事中有太多非科學元素(比如神話、傳奇或民間傳說),所以很難判斷它到底是不是『科幻』。」不過她強調文學的界別是應該要模糊的,「你可以給它一個definition(定義),但永遠會有cross-boundary的情况出現」。她認為最重要的是作品的感染力,「當讀者喋喋不休地爭論這篇小說是屬於硬科幻,抑或軟科幻,說明他們沒有真正愛上那個故事。」
故事從一九九二年的夏天開始,一名叫王瑤的小女孩在大清早爬起來,趿上一雙塑膠涼鞋,一溜煙的跑到她的小玩伴楊青的家裏去,兩個小腦袋趴在小小的牀上看書,窗外陽光明媚、樹影斑駁,風在搖它的葉子,她們躺着,不說話就十分美好。「童話大王」鄭淵潔是她們的兒時偶像,她們總是分享彼此的藏書,如果看上同一套書,就各自央求父母一本兩本地買回來,直至成功湊合成一套。她們愛講故事,每天都把自己看過的各種怪力亂神、天馬行空的故事,讀給對方聽。她們愛畫漫畫,兩隻小手在純白的打印紙上塗鴉,快活地畫機器貓、花仙子、美少女戰士……轉個身來,二人倒是忙碌地「爬格子」,在那些印着紅綠格子的原稿紙上寫各種新奇有趣的小故事,她們合寫了一篇名叫《稀奇古怪國歷險記》的童話故事,後來被親戚推薦在名叫《延河》的雜誌上發表,之後獲獎了。
多年後,昔日的小女孩在此刻架着一副復古圓框眼鏡,穿上粉色的雪紡西裝外套,打扮得端莊好看,她擁有另一個明亮的名字——夏笳。夏,是她出生的季節,也是她最喜歡的季節;笳,胡笳,漢代著名琴家蔡文姬曾寫下著名長詩《胡笳十八拍》,是她鍾愛的中方樂器。夏笳回想起兒時一幕幕的回憶,驕傲地笑着說:「我第一個發表的小說是在八歲那年!」
通往另一世界的船票
夏笳說:「小孩在小時候大量閱讀的東西,往往會對其一生的閱讀趣味產生較大的影響。」「生病時,父母會在牀頭播放講故事的磁帶給我聽。」夜裏,夏笳聽着故事安穩地沉沉睡去。當小女孩再長大一點時,父母就把一張上面用馬克筆寫上「科幻小說」四個字的光盤交給她,她打開光碟,恍如開啓了一個神秘的寶箱,眼前是一堆閃閃發光的寶藏,等待她去發掘、探索。然後她花了一整個寒假,打開一個又一個作家名字的文件夾,阿西莫夫(Isaac Asimov)、海萊恩(Robert A. Heinlein)、倪匡、星河、楊平、王普康……狼吞虎嚥地閱讀着。
升上高中以後,她繼續創作,兒時和好友編故事的經歷訓練了她的想像力,她從此寫下更多不可思議的故事。「有時候是為了逃避現實的苦悶,才遁入科幻世界中。」一天,語文老師在黑板寫上一道作文題目:《假如××可以移植》,她的腦袋裏頃刻湧現了千百萬個詞語:愛情、記憶、星辰、時間、死亡、大海……「寫小說對我來說,最大的樂趣是自由,憑藉一桿筆一張紙去探索所有的可能性,而不用去管現實是什麼樣的。」在科幻世界裏,有着無限可能,她覺得沒有什麼是不能移植的。回家後,她坐到桌前奮筆疾書、一氣呵成地寫了八千字。題目是《假如夢可以移植》,「在這個故事裏,我把我的夢移植給了幾百年後的一個女孩,她生活在一個核戰之後滿目蒼涼的世界裏,那裏的人從不做夢, 女孩醒來之後號啕大哭,像狗一樣痛苦地在地上打滾,因為我的夢,是她一生中所見過最美麗的東西」。最後這篇作文撐爆了一本作文簿,她再用膠水在後面貼上六頁補充紙。小說《白鹿原》的開頭寫道:「白嘉軒後來引以為豪壯的是一生裏娶過七房女人。」夏笳也曾把那六頁作文紙,當做人生中最豪邁的瞬間。
第一次投稿,她把厚厚的一個牛皮紙信封寄到《科幻世界》雜誌編輯部,郵費很貴:「要八塊錢!」她激動地說。等待的日子總是讓人焦慮的,終於到了十二月的一個清晨,她抱着那個厚厚的一個牛皮紙信封,跑進教室,然後在眾人目光下,假裝若無其事地拆開了信封,內心其實激動不已,結果是一個月前寄出的幾篇小說,全遭退了回來。內面夾着兩張印着「審稿箋」的薄薄紙片,上面寫了編輯對作品的評價:「有兩位編輯看過我的小說,第一位是想用的,他對另一位編輯說『請扶持這位頗有才氣的作家』」。可惜,當稿子到達第二位編輯的手上時,卻因為達不到他的標準而不獲發表。她沒有因此氣餒,反而把紙片收起來,好好保管那些讚許和鼓勵的話語。現在的她,已經是《科幻世界》常駐作家,也和編輯部的人漸漸混熟了,她翻出當年那張陳舊泛黃的紙片,嘗試尋找手稿的主人,才發現當年那個拒絕她的編輯,現在竟已變成自己的好友,她對他說:「你看你差點就扼殺了像我這樣的一個天才,哈哈!」
第一次被退稿的回憶,至今依然歷歷在目,夏笳之後深刻地寫:「如果那時,有一位劇透之神正在四周徘徊,它一定會湊過來按着我的肩膀,在耳邊窸窸窣窣地悄聲低語:『記住這一刻吧,孩子,記住這一刻。它們將是你去往另一個世界的船票。』」
相信上帝擲骰子
決定論(Determinism),是一種哲學命題,認為每個事件的發生,包括人類的認知、舉止、決定和行動都是因為先前的事而有原因地發生,宇宙是像鐘表那樣機械地滴答運轉,每個瞬間都決定着下個瞬間的發條裝置。直到量子力學的出現,使科學家們相信他們發現了一種隨機性,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不認同,他說:「我確信上帝不會擲骰子。」這句話來自他對於量子力學的反應,當中的含義是:宇宙中沒有真正的隨機。夏笳相信上帝擲骰子,「科學有它的局限,有些東西是科學不能解釋的」她相信萬物有靈,相信隨機性。「天命超出了個人可以控制的範圍,人太渺小了,我不相信人可以計算命運,而且我也不喜歡那種『如果我能夠預測命運,我就能夠做出更好的選擇,獲得更多東西。』的想法。回憶過去時,我們可能會想,如果十年前我沒有跟那位男孩談戀愛,專注學業的話,我可能會過得更好。人生沒有這樣的選擇,每條路都有它的意義。」
「科幻不是為了預測未來,科幻作家寫了一百種對未來世界的想像,在他們有生之年可能就只有一種能實現在眼前。」正如夏笳在《九州.逆旅》上寫道:「其實路是有盡頭的,只是那時候,我們誰也看不到。」老百姓只關心今天的事,科幻作家卻總是想着明天會怎樣。科幻作家劉慈欣說過,「好的科幻小說,可以讓你在下班回家的路上,停下來抬頭望一眼星空」。夏笳認同這個說法,她解釋如果人的內心深處沒有一種對超驗的追求、對未知的好奇心和敬畏感,沒有一種面對星空不斷發問的衝動,那麽人類的文明注定會漸漸走向衰亡和枯竭,變成一團稀薄、冰冷、死氣沉沉的殘骸。她又在白紙上畫了一個圓形,筆尖在圓的中心停了下來,接着說:「有些文學我覺得是屬於common sence文學,你會覺得它說的每句都對,很有共鳴,但有一些文學你會發現它不斷突破你認知的邊界、顛覆你對世界的想像,對我來說它就是一篇有價值的文章,而很自然地它的市場就會少了,處於邊緣的位置上。」她在圓的邊界上打圈圈,續說:「科幻小說是最美妙的地方是把握了最先鋒的部分,科幻文學就是邊疆文學,它總是在探索邊界在哪裏。」在夏笳的科幻世界中,她拒絕畫地自囚,時常跨出圈子,在探索未知的過程中不斷增加對自我的理解,「這是成長的過程,也是生命的過程」。
美國哲學家丹尼爾.丹尼特(Daniel Clement Dennett)在其著作《意識的解釋》(Consciousness Explained)裏認為,人不過是一台有靈魂的機器,「到底人類那神秘的靈是什麼」?夏笳問,然而她心中沒有答案。近年流行討論有關人工智能的問題,夏笳在《心理遊戲》一文中,虛擬了一個名為《心理遊戲》的真人秀節目,這個節目最引發爭議的地方在於,每次正式開始之前,屏幕上會出現兩顆藥丸,一紅一藍,諮詢者必須從中挑一顆,分別代表兩位備選的諮詢師,一位是有行醫執照的專業心理醫師,另一位則由智能聊天軟件來扮演。她在開端寫道:「當機器人愈來愈具有人類的智能,你永遠不會知道,坐在你對面的是你的同類,或是一個按照程序運行卻無所不知的機器人。」每期節目播出之後,網上都會冒出一大堆爆料的帖子,抓住諮詢師的某些疑點來爭論。如果某位網友自稱是諮詢師的大學同學,並且上載聚會照片,下一秒就會有人跳出來,揭發照片中的造假痕迹,真假似乎撲朔迷離。
然而,到底機器人能不能勝任心理諮詢師的工作?雖然機器無法理解人類的情緒,但依然可以學習用某些方法來處理與情緒有關的問題,就好像不理解「什麼是詩」的機器依然可以寫出驚豔的作品。在文章裏,夏笳感慨地寫道:「我們或許會感到,自己作為人類的尊嚴感正不斷瓦解。我們會發現,在許多場合,人對於人來說其實都不是必需的。」太宰治說過:「生而為人,我很抱歉。」隨着人工智能成熟,人類未來會否失一席之位?有趣的是,牛津大學最近一項研究估計,當前美國就業市場中,有47%的職業在未來二十年內可能被電腦取代,研究同時列出十五種被取代的機率最低的工種,如牧師,機械人無法接手神職工作,因為他們不理解人類的信仰;又如護士,他們對病人的關懷、溫柔和情感支持是機械人無法輕易複製的。
未幾,夏笳又寫了一篇名為《晚安,憂鬱》的短篇小說,看過電影《模仿遊戲》(The Imitation Game)的人都應該知道,電腦之父艾倫.圖靈(Alan Turing)是在二戰中曾幫助盟軍破譯納粹德國的軍事密碼。夏笳也在策劃了一場「模仿遊戲」,講述圖靈與他編程的機器對話的故事,她寫:「在生命的最後歲月裏,艾倫.圖靈制造了一台能夠與人交談的機器,取名為『克里斯托弗』……沒有人真正見過這台機器,圖靈去世之後,留下的只有兩大箱他與克里斯托弗的對談紀錄。這些皺巴巴的紙頁被亂七八糟地堆放在一起,沒有順序,也沒有規律。所以一開始,人們很難從紙上天書一般的字符串中解讀出任何意義。」夏笳作為編故事的高手,騙倒不少朋友,她說:「我把稿子分享到微信的朋友圈去,不一會兒每個人都驚訝地問我真的嗎,令人哭笑不得。」作家以傳奇式的口脗來編故事,以假亂真:「麻省理工計算機專業的技術人員為了紀念艾倫.圖靈一百周年誕辰,決定向這一謎題發起挑戰……在此過程中,一位名叫瓊.紐曼的女生通過研究密文原稿發現,不同紙頁上的字母磨損方式存在微妙差別,這說明密文來自兩台不同的打字機。她由此提出一個大膽的猜想:這是一份聊天紀錄,艾倫.圖靈是在跟另一個對象通過密文交談。」
英國詩人約翰.多恩(John Donne)說過「沒有人是一座孤島」。誠然,每一個生命都渴望和這個世界擁抱,人卻總是孤獨的,這讓人想起另一套發人深省的電影——《觸不到的她》(Her),男主角西奧多(Theodore)在離婚後一直懼怕社交關係,在機玄巧合下遇上人工智能OS1系統莎曼(Samantha),她就好像真人一樣風趣幽默、懂得遷就用家,並製造驚喜,西奧多與她談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,然而,電腦系統忽略了愛情中的佔有慾,莎曼珊最後告訴西奧多,她與六百四十一位用家談戀愛,到末更選擇自我終結。人工智能的微妙之處在於,背後有一個計算方法可以模擬人的情緒,然而當人類與機器代碼交流愈趨完美,愈是感覺到一團化不開的寂寞,畢竟它可以隨時歸零,所有「情感」在重新設定後不留痕迹。
「稀飯科幻」的謎思
成名作《關妖精的瓶子》於二零零四年發表,翌年獲得年度中國科幻銀河獎最佳新人獎,故事中,物理學家麥克斯韋遇到了一隻服侍過諸多科學神人的妖精,他與前輩們一樣和妖精打賭,也一樣取得勝利,成為妖精的主人。「亞里士多德、伽利略、牛頓、哥白尼,幾乎我所知道的物理學家都在上面,齊全得可以編進百科全書了。」然而關於這篇小說的爭論此起彼伏,「妖精」這個超自然人物的存在,為故事帶來科幻童話的色彩,不免遭到一些界限意識很強烈的科幻迷所不容。素來,關於硬科幻和軟科幻之間的爭議長久不息,夏笳曾回應:「我的作品,既不是硬科幻,也不是軟科幻,而是『稀飯科幻』。」她解釋:「中國人根據米飯含水量的多少,稱其為『硬飯』或者『軟飯』,而『稀飯』則明顯比『軟飯』還要軟許多。『稀飯科幻』意思是由於故事中有太多非科學元素(比如神話、傳奇或民間傳說),所以很難判斷它到底是不是『科幻』。」不過她強調文學的界別是應該要模糊的,「你可以給它一個definition(定義),但永遠會有cross-boundary的情况出現」。她認為最重要的是作品的感染力,「當讀者喋喋不休地爭論這篇小說是屬於硬科幻,抑或軟科幻,說明他們沒有真正愛上那個故事。」
美國作家的啟發
話說回來,「稀飯科幻」一詞並非夏笳發明,她曾在高中作文課上寫了一篇小故事,她最好的朋友楊青就在她的作文簿上寫評語:「特德.姜(Ted Chiang)的《巴比倫之塔》(Tower of Babylon)充滿文學和宗教氣息,你這篇《大洪水》,或許就是帶有童話色彩的『稀飯科幻』吧,Anyway, you are always a wonderful girl!」因為夏笳是特德.姜的粉絲的緣故,她對「稀飯科幻」這個評價欣然接受,視之為一個表揚。她們怎會想到,幾年後這四個字會在科幻迷當中翻雲覆雨,引起了激烈的論戰。
夏笳的科幻啟蒙老師是中國著名科幻作家鄭文光,今天夏笳的家裏依然珍藏有鄭文光的作品集,並且不時拿上手重溫。她認為鄭文光的科幻小說很適合小孩看:「裏面會有些複雜的人和事,但又很純粹,像大海,深邃而又透徹,包羅萬象。」當中她特別喜歡的一部長篇小說是《戰神的後裔》,講述一群中國人去建設火星。夏笳的夢想就是希望在有生之年去一趟火星,去探望那片寄託着人類夢想的荒涼土地,「我要鍛煉好身體,因為說不定到了我五六十歲的時候,我只要花幾萬美元,就能上火星了」。說來充滿期待。
至於談到最喜愛的科幻作家,夏笳毫不猶豫地說出美國科幻作家雷.布拉德伯雷(Ray Bradbury)的名字,並憶述二零一四年要去芝加哥參加世界科幻大會時,在美國大使館辦理簽證的途中,被面簽官問她喜歡他的什麼作品,她回答:「The Martian Chronicles、Illustrated Man、Fahrenheit 451……」面簽官回應她說:「Cool, have a nice day.」於是她就領着一張薄薄的黃色通過票,跑到大街上,抬頭仰望夏日的晴空,心想:「真的很酷,不是嗎,老布?」
科幻以外,在大學修讀中文系期間,夏笳也讀了不少當代文學的作品,其中汪曾棋的作品令她印象很深,她把一篇名為《受戒》的故事娓娓道來:「它講的是一個叫明子小男孩,因為家裏窮,所以父母就送他去當和尚,他跟一位叫小英子的小女孩感情很好,他們是青梅竹馬,日子一天一天的過,有一天小和尚終於要被送去受戒了,小英子問他受戒的情况怎麼樣,然後小明子回她說:『不錯啊,師父很喜歡我,我將來有可能當方丈呢!』小英子卻愈聽愈不高興,跟他說:『你不要當方丈!』小明子說:『好,不當!』小英子再問:『我給你當老婆,你要不要?』小明子就說:『好!』然後他們兩個就把小船划回去了。」如此一個簡單的故事、乾脆的對話,令夏笳念念不忘。「在那個年代,大多故事都是以政治鬥爭為主,人們忽然讀到這樣一個清新自然的故事,旋即勾住了讀者的心。」她認為創作講究節奏和前文的鋪陳:「出色的作家能控制讀者在某一個點上一定會落淚,這一點很難做到。」
什麼是中國科幻的「中國性」?
在二零一二年,在芝加哥召開的世界科幻大會上,一位美國科幻研究者,向前來的中國科幻作家提出一個問題:「什麼是中國科幻的『中國性』?」(What makes Chinese Science Fiction Chinese?)夏笳在上兩個月寫下一則題為《當代中國科幻與『民族化』議題》的文藝批評來回應問題。她認為每當「中國」與「科幻」這兩個詞組被放置一起時,前者會容易令人想起歷史、傳統、神話等;後者則代表着未來、科技、西方、全球性等,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西方的科幻文化傳統比中國的源遠流長,科幻迷的人數也較多。「像喬治.馬丁(George R. R. Martin)這麼重量級的科幻大師,他一點架子都沒有。他會跟所有的科幻迷們一起玩,在雨果獎的頒獎禮結束之後,甚至親自舉辦一個loser's party,讓所有入了圍、但是沒有得獎的人去參加,派對的主要內容就是侮辱得獎者。我覺得這是非常有趣的,他們的科幻迷還會有很多想法,並會付諸實踐,讓每個人都在科幻大會裏有一種非常開心、滿載而歸的感覺。」夏笳覺得中國科幻的狀態就像一罐色彩濃烈的顏料,之前一直沒有人來打開它,但是整個東西已經開始往外滲。在她自己本人的作品中,如《百鬼夜行街》,講述人們利用科技做出小倩、燕赤霞等「玩偶」,小倩和燕赤霞這兩個角色就是《聊齋志異》小說中的人物。夏笳希望透過作品探討科學與神話的邊疆,探討在這東方的奇幻語境裏能不能套入西方科幻的元素,一如中國傳統的民間傳說集子《山海經》,裏面就記載了許多光怪陸離的神話故事。
已故作家王小波曾就「中國為什麼沒有科幻片」的問題上,用他一貫調侃的語氣,羅列了四個原因,分別是缺乏科學知識、缺乏想像力、缺錢和政治阻力。誠然,美國一直是科幻大片的領導者,夏笳卻指出美國的科幻電影在今天也受到很多挑戰,「無論是星球大戰、抑或太空船,一味按照傳統是不好玩的,科幻迷要新的東西。」中國百年以來都有一個科幻夢,中國科幻不一定是更好,但至少提供了一個不一樣的想像方式,「中國是一個打不死的民族」。回到問題,夏笳的結論是「所謂『中國性』,是中國在這一進程中與其他外來文化對話、互動,以及自我重建的產物,正是這一過程,造就了『中國科幻』的複雜性、多元與變動不居」。這也許正正是中國科幻不同於西方科幻的價值所在。
活在浩瀚的宇宙裏,我們不過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塵埃,在漫天漂浮的星河光塵中,我們是比這些還要渺小的存在,永遠不知道生活在什麼時候突然改變方向,陷入墨水一般濃稠的黑暗深處。儘管如此,在宇宙洪荒的沉默中,還是可以看到閃爍的星星,皆因每顆星球都希望憑着微薄的力量,照亮整個夜空,一如我們。夏笳說過,「因為歷史不會終結,夢不會做完,只要還有旅伴,路就走不到盡頭。新的篇章又要開始了,那些閃閃發亮的字句如同星辰滑落,順流而下漂到我的手邊,令人滿心歡悅,恨不得立即重整行囊,帶上翅膀出發」。正如劉慈欣所形容,夏笳猶如一隻飛出瓶子的科幻精靈,她充滿活力,寫下一個個變幻莫測的故事。儘管拭目以待,看她如何施展魔力,透過作品撼動更多讀者的心靈。
話說回來,「稀飯科幻」一詞並非夏笳發明,她曾在高中作文課上寫了一篇小故事,她最好的朋友楊青就在她的作文簿上寫評語:「特德.姜(Ted Chiang)的《巴比倫之塔》(Tower of Babylon)充滿文學和宗教氣息,你這篇《大洪水》,或許就是帶有童話色彩的『稀飯科幻』吧,Anyway, you are always a wonderful girl!」因為夏笳是特德.姜的粉絲的緣故,她對「稀飯科幻」這個評價欣然接受,視之為一個表揚。她們怎會想到,幾年後這四個字會在科幻迷當中翻雲覆雨,引起了激烈的論戰。
夏笳的科幻啟蒙老師是中國著名科幻作家鄭文光,今天夏笳的家裏依然珍藏有鄭文光的作品集,並且不時拿上手重溫。她認為鄭文光的科幻小說很適合小孩看:「裏面會有些複雜的人和事,但又很純粹,像大海,深邃而又透徹,包羅萬象。」當中她特別喜歡的一部長篇小說是《戰神的後裔》,講述一群中國人去建設火星。夏笳的夢想就是希望在有生之年去一趟火星,去探望那片寄託着人類夢想的荒涼土地,「我要鍛煉好身體,因為說不定到了我五六十歲的時候,我只要花幾萬美元,就能上火星了」。說來充滿期待。
至於談到最喜愛的科幻作家,夏笳毫不猶豫地說出美國科幻作家雷.布拉德伯雷(Ray Bradbury)的名字,並憶述二零一四年要去芝加哥參加世界科幻大會時,在美國大使館辦理簽證的途中,被面簽官問她喜歡他的什麼作品,她回答:「The Martian Chronicles、Illustrated Man、Fahrenheit 451……」面簽官回應她說:「Cool, have a nice day.」於是她就領着一張薄薄的黃色通過票,跑到大街上,抬頭仰望夏日的晴空,心想:「真的很酷,不是嗎,老布?」
科幻以外,在大學修讀中文系期間,夏笳也讀了不少當代文學的作品,其中汪曾棋的作品令她印象很深,她把一篇名為《受戒》的故事娓娓道來:「它講的是一個叫明子小男孩,因為家裏窮,所以父母就送他去當和尚,他跟一位叫小英子的小女孩感情很好,他們是青梅竹馬,日子一天一天的過,有一天小和尚終於要被送去受戒了,小英子問他受戒的情况怎麼樣,然後小明子回她說:『不錯啊,師父很喜歡我,我將來有可能當方丈呢!』小英子卻愈聽愈不高興,跟他說:『你不要當方丈!』小明子說:『好,不當!』小英子再問:『我給你當老婆,你要不要?』小明子就說:『好!』然後他們兩個就把小船划回去了。」如此一個簡單的故事、乾脆的對話,令夏笳念念不忘。「在那個年代,大多故事都是以政治鬥爭為主,人們忽然讀到這樣一個清新自然的故事,旋即勾住了讀者的心。」她認為創作講究節奏和前文的鋪陳:「出色的作家能控制讀者在某一個點上一定會落淚,這一點很難做到。」
什麼是中國科幻的「中國性」?
在二零一二年,在芝加哥召開的世界科幻大會上,一位美國科幻研究者,向前來的中國科幻作家提出一個問題:「什麼是中國科幻的『中國性』?」(What makes Chinese Science Fiction Chinese?)夏笳在上兩個月寫下一則題為《當代中國科幻與『民族化』議題》的文藝批評來回應問題。她認為每當「中國」與「科幻」這兩個詞組被放置一起時,前者會容易令人想起歷史、傳統、神話等;後者則代表着未來、科技、西方、全球性等,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西方的科幻文化傳統比中國的源遠流長,科幻迷的人數也較多。「像喬治.馬丁(George R. R. Martin)這麼重量級的科幻大師,他一點架子都沒有。他會跟所有的科幻迷們一起玩,在雨果獎的頒獎禮結束之後,甚至親自舉辦一個loser's party,讓所有入了圍、但是沒有得獎的人去參加,派對的主要內容就是侮辱得獎者。我覺得這是非常有趣的,他們的科幻迷還會有很多想法,並會付諸實踐,讓每個人都在科幻大會裏有一種非常開心、滿載而歸的感覺。」夏笳覺得中國科幻的狀態就像一罐色彩濃烈的顏料,之前一直沒有人來打開它,但是整個東西已經開始往外滲。在她自己本人的作品中,如《百鬼夜行街》,講述人們利用科技做出小倩、燕赤霞等「玩偶」,小倩和燕赤霞這兩個角色就是《聊齋志異》小說中的人物。夏笳希望透過作品探討科學與神話的邊疆,探討在這東方的奇幻語境裏能不能套入西方科幻的元素,一如中國傳統的民間傳說集子《山海經》,裏面就記載了許多光怪陸離的神話故事。
已故作家王小波曾就「中國為什麼沒有科幻片」的問題上,用他一貫調侃的語氣,羅列了四個原因,分別是缺乏科學知識、缺乏想像力、缺錢和政治阻力。誠然,美國一直是科幻大片的領導者,夏笳卻指出美國的科幻電影在今天也受到很多挑戰,「無論是星球大戰、抑或太空船,一味按照傳統是不好玩的,科幻迷要新的東西。」中國百年以來都有一個科幻夢,中國科幻不一定是更好,但至少提供了一個不一樣的想像方式,「中國是一個打不死的民族」。回到問題,夏笳的結論是「所謂『中國性』,是中國在這一進程中與其他外來文化對話、互動,以及自我重建的產物,正是這一過程,造就了『中國科幻』的複雜性、多元與變動不居」。這也許正正是中國科幻不同於西方科幻的價值所在。
活在浩瀚的宇宙裏,我們不過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塵埃,在漫天漂浮的星河光塵中,我們是比這些還要渺小的存在,永遠不知道生活在什麼時候突然改變方向,陷入墨水一般濃稠的黑暗深處。儘管如此,在宇宙洪荒的沉默中,還是可以看到閃爍的星星,皆因每顆星球都希望憑着微薄的力量,照亮整個夜空,一如我們。夏笳說過,「因為歷史不會終結,夢不會做完,只要還有旅伴,路就走不到盡頭。新的篇章又要開始了,那些閃閃發亮的字句如同星辰滑落,順流而下漂到我的手邊,令人滿心歡悅,恨不得立即重整行囊,帶上翅膀出發」。正如劉慈欣所形容,夏笳猶如一隻飛出瓶子的科幻精靈,她充滿活力,寫下一個個變幻莫測的故事。儘管拭目以待,看她如何施展魔力,透過作品撼動更多讀者的心靈。
(照片由Melon Hong Kong提供)
文:柯美君
統籌:冼偉強、袁兆昌
編輯:袁兆昌
電郵:literature@mingpao.com
fb﹕http://www.facebook.com/SundayMingpao
文:柯美君
統籌:冼偉強、袁兆昌
編輯:袁兆昌
電郵:literature@mingpao.com
fb﹕http://www.facebook.com/SundayMingpao
※ 新聞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