總網頁瀏覽量

2017年8月9日 星期三

楊絳病逝 「我們仨」天上團圓 享壽104 遺言待火化再發訃告

楊絳病逝 「我們仨」天上團圓 享壽104 遺言待火化再發訃告

【明報專訊】2016-05-26

已故國學大師錢鍾書遺孀、中國著名作家、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楊絳,昨日凌晨1時10分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,享年104歲。1990年代,楊絳在丈夫及女兒錢瑗先後去世後獨居多年,至2003年出版了家庭紀事散文《我們仨》,深情表達「我們仨走散了」、唯有「一個人思念我們仨」的綿長親情,打動無數讀者,如今,「我們仨」終得團聚。據稱楊絳有遺言,待遺體火化後再發訃告。

4日前內地網上已流傳楊絳病危消息,《現代金報》引述其保母和堂侄女稱,楊絳因輕度肺炎及腸梗阻住院,病情已受控。但她最終於昨凌晨病逝,其生前工作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下午公布了她去世的消息。新華社引述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長陳眾議稱,「楊絳先生希望用最簡單的方式安靜地離開這個世界,不驚擾大家,不麻煩大家。請讓楊先生安靜地離開,和她摯愛的丈夫、女兒在另一個世界幸福團聚。」

晚年謝客 堅持練字寫作

楊絳生前居於北京西城區屬於國務院的南沙溝小區,1977年一家人搬入後就再沒離開。楊絳晚年閉門謝客,只與吳姓保母相伴,此前吳稱「楊絳身體還不錯,仍堅持練字和寫作」。澎湃新聞網昨引述南沙溝小區保安說,「前兩年還經常看到楊先生在小區裏走動,這一兩年很少遇到她。」小區一名住戶稱,楊絳的樓下經常放着讀者送來的書和花。

代表作《幹校六記》《洗澡》 譯《堂吉訶德》

1911年7月17日生於北京的楊絳,原名楊季康,祖籍江蘇無錫,1935年與錢鍾書完婚後,同赴英法留學。錢鍾書曾讚楊絳是「最賢的妻,最才的女」。財新網報道,1940年代,楊絳全力輔助錢鍾書創作《圍城》之餘,自己創作了4幕劇《稱心如意》,搬上舞台後一鳴驚人,筆名「楊絳」也就此流傳。1981年其文革回憶錄《幹校六記》出版,十分暢銷,在港澳台均有繁體字版,還被譯成多國文字。1988年出版的小說代表作《洗澡》,是最早反映建國初期知識分子改造的文學作品,也引起很大迴響。

馬家輝﹕她示範樂觀面對最可怕年代

1958年楊絳開始自學西班牙語,其譯作《堂吉訶德》1978年首印10萬冊即售罄,被公認為迄今最優秀譯本。2014年,103歲的楊絳出版新書《洗澡之後》及9卷本《楊絳全集》。

香港作家馬家輝對本報稱,楊絳的作品不僅在內地文壇頗具魅力,也影響了一代香港作家,他中學時讀楊絳,「她的作品有感染力,用智慧度過最可怕的年代,沒有哭天搶地,而是用幽默和樂觀精神面對,有示範作用」。「天地圖書」出版顧問顏純鈎1990年代曾登門拜訪過錢鍾書楊絳夫婦,他說楊絳離世是中國文壇一大損失,且她這代人幾乎都不在了,稱讚楊絳是出色的散文家,行文平易樸素而有韻味,且她對個人生活的真實紀錄,亦是中國人的當代史,為文革等歷史研究提供了真實寶貴的材料。


「最賢的妻 最才的女」 甘站錢鍾書背後

【明報專訊】2016-05-26

錢鍾書與楊絳的愛情生活一直為人稱道,作為美談在世間傳頌。楊絳在1932年春天考入清華大學並與錢鍾書相識。第一次見面時,錢鍾書就說:「我沒有訂婚。」「我也沒有男朋友。」楊絳回答。世紀佳緣由此展開。之後兩人成婚一同出國留學,無論在牛津或是巴黎,都留下了他們相親相愛的足迹。

楊絳一生追隨錢鍾書,甘願站在丈夫背後,她在文章說過,「每項工作都是暫時的,只有一件事終身不改,我一生是錢鍾書生命中的楊絳。」錢鍾書也說楊絳是「最賢的妻,最才的女」。1997年,楊絳視作「平生唯一傑作」的愛女錢瑗去世。翌年錢鍾書也「逃走了」。

楊絳在2003年出版的《我們仨》中,寫盡對丈夫和女兒深切綿長的懷念,感動了無數人。楊絳寫道:「1997年早春,阿媛去世。1998年歲末,鍾書去世。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。現在,只剩下我一個。」而昨天,楊絳也永遠睡着了。



偕夫愛國留內地 文革打為「牛鬼蛇神」

【明報專訊】2016-05-26

楊絳和丈夫錢鍾書在文革期間被下放「五七幹校」,飽受折磨,其後寫成《幹校六記》,書中「怨而不怒」的氣魄令人動容。在幹校時她問過錢鍾書,1949年如果離國,豈不更好,錢鍾書斬釘截鐵地說不,他引北宋柳永的詞自喻,「衣帶漸寬終不悔,為伊消得人憔悴」。

1966年文革開始後,在外國文學研究所的楊絳被打為「反動學術權威」,和錢鍾書一起被當作「牛鬼蛇神」。1969年11月,二人先後下放到河南息縣的五七幹校,在菜園務農。因兩人宿舍相隔不遠,經常密會。1981年出版的《幹校六記》真實記錄了中國近代史上最慘痛的一頁,但字裏行間沒有強烈控訴和譴責,只有淡淡的無奈和諷刺,同時也書寫了這對文壇伉儷同甘共苦的「愛的宣言」。

不願去香港 「我們是文化人」

後來楊絳被問及「你們這一代知識分子,1949年完全可以離開內地,為什麼留下了呢?」,她答道,「因為我們愛我們的祖國。當時離開有3個選擇,一是去台灣,二是去香港,三是去國外。我們當然不肯和一個不爭氣的統治者去台灣;香港是個商業碼頭,我們是文化人,不願去。」「很多外國人不理解我們,認為愛國是政客的口號。政客的口號和我們老百姓的愛國心是兩回事。我們愛中國的文化,我們是文化人。中國的語言是我們喝奶時喝下去的,我們是怎麼也不肯放棄的。」


 新聞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